以往去平度主要是到大澤山吃葡萄或游天柱山著名的魏碑,所以當山友紫衿說去平度茶山采風,我就不知道是怎么樣個茶山了。幾輛小車一大早就從青島市內開拔了,路上我才知道,這原來是一個2004年才開建的平度茶山風景區。
一路上汽車上青銀高速穿插到同三高速,聽老馬聊齋海闊天空,受益非淺。車經平度向北行進在筆直的公路上,但遠遠已能望見那綿延起伏的山脈。“這都是大澤山山脈,很快就到茶山了吧?”我問。“應該是。”司機笨笨回答。正說著,我們已經來到山腳下。看看手表,兩小時有余就順利到達位于大澤山山脈的平度茶山風景區了。該景區位青島平度市城北20公里處,北接大澤,東鄰崮山,最高峰三茶峰海拔560米,占地面積約10平方公里,儼然是一個集生態觀光、旅游朝圣、動感體驗和度假休閑等主要功能為一體的天然大觀園。金秋時節,以海歌為首的采風小分隊12人中午時分已抵達景區,便不顧驕陽的炎熱從仿長城景區入口先乘上登山電瓶車。
這段長城是仿嘉峪關建造的,傳說春秋時期齊國大將軍寧戚領兵來到此地,見這里四面環山,進可出奇制勝,內可戌兵操練,是屯兵戍軍的好地方,于是便在這里駐扎下來,在山口建了用于防守用的長城,現在看到的長城便是在原遺址上修建而成的。長城上的茶山風景區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的。從茶山風景區入口到般若寺全長2500米左右, 我們一直上到茶山般若寺牌坊,節省了一大半路程。
我坐在電瓶游覽車上一邊不停地拍照一邊瀏覽。據導游小韓介紹,茶山工程已初具規模,六月份以來開始試營業。我聽著介紹,眼睛盯著的確是路邊的涓涓細流,竟然有點仿佛到了嶗山的北九水,心想只要有山有水,有佛有廟,有綠色植被,有曼妙山花,應該就是山水勝地了。
眼前茶山的山,果然是純粹的山。看那怪石、林木、野花、洞穴、溪流,全部順山勢自然形成,就連登山的路也看不出人造痕跡,真是野趣橫生。茶山四周群山環繞,地勢相對較低,山水流下來,匯成一個個大小水潭,大的水潭可以稱之為湖了。這讓我不由想起了九寨溝里的五彩池和梯次的鈣化池了。設計者在水流深而廣的地方,筑起一道大壩,上部是一條橋,下部接連兩級石階,水流從橋洞飄然流下,遇階跌宕而下,形成自然地水簾洞景觀,平添情趣。水流到達河底,變得平緩而清澈,看上去令人賞心悅目。
電瓶車一路行進在登山的水泥路上。小韓接著介紹路邊的植被多是天然的板栗、柿子、桃和山杏等。我眺望著早已是綠葉成蔭的滿山坡,心想如果待到深秋,這里也一定是一片斑斕的錦繡吧。我遙望著那遠山的青翠,決定過一段時間一定再來,絕不能與如此美的山景失之交臂呀。
山上的景色真的很美,電瓶車帶著我們經過了關帝廟、兒童水上樂園、滴水觀音、茶山廣場、自然風光兼野外拓展區等人文景觀之后,我看見沿路主干道兩旁的溪流順著長長的深山峽谷彎彎曲曲、時急時緩、奔騰而下,途中隨處可見的象形石景觀亦是惟妙惟肖、千姿百態。旁邊的木棧道依山而建,棧道下水流潺潺,呈現出歡歌笑語。“快看,右邊滮瀧河對岸的山峰上有一塊奇石,你們看像什么?”導游突然發問。眾人坐在車上還沒有反應過來,“那個側身躺在那里的,就是濟公醉臥石。”經他這么一說,我越看越像,有鼻子有眼的,還有那只破扇子,這不正是醉酒正酣的濟公嗎?真是栩栩如生,毫不夸張。
兒童水上樂園里碩大的紫砂茶壺是茶山的象征,竹子做成的連接可以把茶壺里的水引到小島上的水井里。右邊這個微拱的用七根樹干作為橋墩的橋,名為心遠橋,源于陶淵明《飲酒》詩文中的“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寧靜致遠,茶山人愿以此景帶游人遠離城市喧囂,還游人一份寧靜祥和的休閑天堂。下面的回廊為人工雕琢,水流直下給回廊裝點了美麗的水簾,遠觀水霧飄渺,由此得名“夢幻迷霧”。人們在水簾洞中休閑賞景,別有一番韻味。
最值得一提的是遠處右面山坡上的大地藝術——滴水觀音,據說正在申請吉尼斯世界之最。令人驚訝的是,滴水觀音的造型竟然是由栽種的常青樹塑造出來的。觀音菩薩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大菩薩之一。她手持凈瓶楊柳,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眼前這位“滴水觀音”手指惟妙惟肖,陽光照耀下寶瓶白光閃爍,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大地藝術奇觀。
由于車行太快,許多地方導游來不及介紹。我們乘車很快上到步行30分鐘路程才能到達的茶山般若寺牌坊,開始步行登山。一路上我就納悶,說是茶山,怎么到現在也沒有看見一棵茶樹呢?經詢問,導游小韓告訴我:茶山原名叫東山。是塊風水寶地,得到西王母的青睞,西王母派了山神化作道士在這里建立了寺廟,也就是現在般若寺舊址。還在“狀元井”邊上栽種了三棵茶苗,茶苗得到了天地精華和茶山泉水的滋養后,枝繁葉茂,高度比普通茶樹高出數倍,莖干要幾個人才能抱住,茶樹的樹蔭就有數十畝地,是天下一大奇觀;茶葉的香味很濃郁,茶山的溪水也清冽甘甜,茶葉順著溪流而下,茶香四溢,聞香味者身體健康,飲茶水者耳聰目明,因此遠近都稱好,口碑也非常好,因此東山改為“茶山”。但是這茶樹的神奇引起了壞人的非分之想,想把茶樹占為己有。茶樹有靈蛇守護,壞人在蛇飲水的路上倒插利刃,毫無察覺的雌蛇不幸腹部被利刃劃開,雄蛇用茶末為它的妻子療傷,茶神顯靈救了雌蛇。雄蛇覺得人心惡毒貪婪,憐惜茶樹會受到傷害,靈蛇就拔去了三棵茶樹,但茶樹的根部化作了三茶峰,這成為了茶山的主峰。
哦,原來如此。山友騎馬看海馬上建議,既然叫茶山,何不找個平緩的洼地,種上幾片茶田,豈不美哉?小韓答曰:已經種了,還培育了茶樹的新品種。哈哈,這就對了嘛,我也覺得這樣還差不多。
途徑狀元井,我們紛紛在那里拍照留念。這是一個古老的景點,狀元井由狀元峨冠而來。站在寺前廣場看這石頭狀若官帽式樣,人們稱其為“狀元帽”又名“狀元峨冠”。就這個貌似普通的狀元帽,相傳盤古開天辟地之時,十二條火龍跑來茶山作亂。茶山一片火海,萬物生靈難以存活下去。巧遇八仙之首的鐵拐李到茶山修行,見這里生靈受苦,便只向天庭借來一口如意神鐘,仙咒一念,鐘里傳出美妙的樂曲。十二條火龍擠到鐘下看稀奇,這時只聽“咣當”一聲,他們被扣在了鐘下,之后茶山才恢復了寧靜。許多年以后,有一個糊涂皇帝來茶山游山玩水,聽到這個故事感到好奇,他不管人們的災禍,強行修了吊鐘臺,想把神鐘吊起來聽仙樂。可這鐘太大了,誰也移不動,他便下旨將京城的新科武狀元召來,吩咐說:“你要把這口鐘高高舉起,吊在亭子里,寡人要聽戲。”武狀元說“啟稟萬歲,鐘內有十二條火龍,一旦舉起,火龍勢必逃出,茶山必將變成一片火海,百姓定會生靈涂炭,臣難從命。”昏君見武狀元抗旨,惱羞成怒,要治重罪。武狀元見皇帝如此昏庸,便摘下狀元帽子,扣在神鐘上,辭官回家去了。昏君看眾怒難犯,只好作罷。所以直到今天,山門北坡巖上仍象官帽子式樣,人們不忘替百姓著想的武狀元,把他放置帽子的地方稱“狀元帽子”。從此,這口井就叫做狀元井,在海拔這么高的地方,這口水井細水長流,常年不干。我在井口向下看了一下,很清澈,據說井水清冽甘甜,冬暖夏涼。相傳在這飲過水的學子大部分都能金榜高中,因此取名狀元井。就這口井的來歷還有個傳說。相傳,寺廟建成后,百事如意,唯有用水困難,來到春天缺雨的時節,僧道往往要走幾里地才能取到水,王母娘娘聽到稟報,順手從頭上拔下仙釵在廟前一剜,撅出一口水井,水井深不可測,泉水常年從井口汩汩流出,解決了當地的用水之需。
一直往上,我們爬了不到半個小時終于來到茶山般若寺。這是山東省海拔最高的佛教寺廟般若寺,般若全稱“般若波羅蜜”,梵文意為“智慧”,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聰明智慧”,而是指洞視徹聽、一切明了的無上智慧。為了跟普通的智慧相區別,所以用音譯而不用意譯。茶山般若寺始建于唐初,名三藏廟,歷代重修。現在的廟宇是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的基礎上恢復而成,占地面積50余畝。般若寺背靠三茶峰,依山而建,主體建筑有三門殿、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左右兩側有東西兩殿。般若寺的建筑為仿清代的木結構宮殿建筑,氣勢宏偉。
我們進去依次看到的是三門殿,因為寺院的大門,一般都是三門并立,中間一大門,兩旁各一小門,所以稱為三門殿。佛寺三門殿內,在門的兩旁塑兩大金剛像,他們手持金剛杵,是印度古代十分堅固而又鋒利的作戰武器。他們是保衛佛國夜叉神,又名執金剛,是守護寺廟的兩位門神,又稱哼哈二將。
繼續往上走,我們看到的東西兩側的是右邊的鐘樓和左邊的鼓樓,常說晨鐘暮鼓,按寺廟的制度,每天早上和晚上都會聽見敲鐘,聽到這鐘聲可以解脫人的108種煩惱,鐘樓供奉地藏菩薩,鼓樓供奉伽藍菩薩。
再往上,便是天王殿,這是三門內的第一重殿,殿前楹聯為:右聯是深具慈忍力大肚能容容天下拂逆境上難容諸事,左聯是廣結歡喜緣滿腮合嘆笑世間名利場中可嘆人。殿中間供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名“阿逸多”,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山中無佛便無魂魄。茶山的佛便是彌勒佛,還有一尊就是用蔥綠樹木順山勢栽植而就。“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此種胸懷需要山水助一臂之力吧!捧一壺山茶,燒一柱佛香,世俗雜念一一撫去,只有“佛祖心中留”,清袖兜風,靈魂豈不超脫?雖然僅僅片刻,也足以安心一生。“地做床褥天做被,醉臥天地間,我自逍遙”豈不樂哉?
我們再繼續往上走,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之間有個九龍壁,巧合的是,左邊的松樹,剛好三株合抱,右邊石階上的杏樹恰好也是三棵,九龍壁里面的那不是三棵樹,是一棵樹一分為三,與三茶峰不謀而合,實在是妙。所以,整個寺廟與三茶峰融為一體。大雄寶殿即是正殿,是對佛主至高無上的尊稱。大雄正殿前的楹聯:右聯是本來佛身清凈圣凡一體菩提道當下圓成,左聯是如是妙相莊嚴主伴齊彩靈山會嚴然未散。大雄寶殿基本采用了花崗巖,樸素,端莊,有中國傳統的建筑風格翹角飛檐,草龍飛舞,看上去非常的精致靈巧,并且也融入了道家思想;主殿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釋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建立了佛教,所以稱為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像旁的是兩比丘像,一年老,一中年,這是佛的兩位弟子。年老的名迦葉尊者,中年的名阿難尊者。佛涅槃以后迦葉尊者繼領徒眾,后世稱為初祖。迦葉涅槃以后,阿難尊者繼領徒眾,后世稱為二祖。兩側供奉的是十八羅漢像,這是因為佛在涅槃以前,囑咐了十六位大阿羅漢,讓他們不要涅槃,常住世間為眾生培福德。
走到大雄寶殿的后面,便可以很清晰地眺望三茶峰,這分明就是茶山的主峰了。其真正得名是因其有三個山峰,又名三叉峰。我們發現最左邊的山峰,中間有個缺口。最神奇的傳說是,二戰時期,美國的黑寡婦戰斗機從航空母艦上起飛轟炸日本東京后返航,因燃油不足沒法返回太平洋上的航空母艦,只能橫過黃海在中國尋找降落地點,在沒有找到合適地點就已燃油耗盡,撞在山峰上,形成了這個缺口,附近村民在狀元井邊上竟發現過飛機的殘骸。
下山后,我們先坐了一段觀光電瓶車,便下車游覽剛才上來時錯過的一些景點。在茶山廣場旁,我抬頭看對面起伏的山峰,導游說這叫臥佛山,臥佛山的最高點是兩座臥佛頭對頭的地方,從最高點往左看,就像一個睡佛正在用右手撫摸著自己的肚皮,鼻子的輪廓也很清晰。通過右邊的林蔭小道我和水老師、紫衿來到“茶山黃龍”,聽說如果再晚些時候,這里板栗樹將是碩果累累。“黃龍”的意思是四川有個黃龍景區因其自然水景的奇特聞名,而在這兒引用這個名稱是說茶山的水景也可以與黃龍相媲美。果然沿路我們所見的水景多少還是讓我們感覺到了茶山黃龍的美景。茶山水源來自茶山水庫,沿著桃花澗形成茶山特色的水景,水流時緩時急,時而瀑布傾瀉,時而形成深潭,簡直是美輪美奐。
走著走著,路右邊“茶神”兩個大字豁然映入眼簾。原來,眼前的“茶神”二字是唐朝玄宗年間的陸羽所寫的。陸羽自幼聰敏好學,詼諧善辯。他與名書家顏真卿,詩人張志和等結為好友,也有數首詩歌流傳至今。陸羽生平嗜愛喝茶,精于茶道。他游歷天下名山巨澤,遍嘗名茶名泉。曾撰寫《茶經》三卷十篇,備述各種茶性及采茶、制茶、煮茶、飲茶之法。陸羽因此被后人尊為“茶圣”,供為“茶神”。
茶山緣石刻位于茶山景區入口左側,為中國海洋大學丁玉柱教授撰寫。全文共128個字,介紹了茶山的由來。“天柱東南,澤山之陽。王母巡游,植茶山岡。三茶合圍,高逾數丈。山民沉疴,求茶祛恙。歹人覬覦,靈蛇守防。雌蛇回家不幸刃剖肚腹之下,惡徒利刃原來密伏蛇道之上。雄蛇為妻敷茶療傷,茶神顯靈護生回陽。嘆人心惡貪,憐茶樹無雙,王母靈蛇拔樹去,其根化為三茶峰。念吾鄉民祈愿,仙賜茶籽再生。眾生得福,茶山成名。”
邊往回走我邊想,既然是新開發的景點,當然少不了人造痕跡。但是,在這里的人造景點看上去盡量順其自然,使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高度諧和統一。譬如山與山的巧妙連接,仿造的長城拍照會以假亂真;光禿禿的大石上鑿眼、搭棚,并栽上藤類植物,既好看又遮蔭;巨大的茶壺、草棚、木屋等,既古樸又自然,既典雅又形象,徜徉其中或觀后,讓人身心放松,神舒意爽。
在鳥語花香中穿梭,在崇山峻嶺中散步,讓人完全忘記凡塵中的無端煩惱和苦悶,人與自然之美的共鳴讓人心情激動,而人性美的無窮魅力更加影響有同樣感觸的人并使其受益終生。
寺邊松樹茂盛蔥綠如海,風過時樹聲洶涌如怒濤澎湃,站在莊嚴的般若寺內觀廟里的香火旺盛,看來往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人們有的微微喜悅,有的輕輕惆悵,悠然、怡然,超然,物我都融合了,都詩情畫意了。笨笨提醒,我也信則靈拜一拜,這也許就是外靜內閑的美妙境地吧。
游完茶山,我們在平度茶山風景區伊啟平總經理的接待下,在翠景苑生態餐廳品嘗了當地豐盛的農家宴,大家頻頻舉杯慶幸有緣歡聚。這家主營野菜、野味、家常菜的生態餐廳風格設計構成了茶山獨特的風景,集中體現了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和諧統一,山水之間融合生態園林之最,讓游人在親近自然、融入自然中盡享美食。
我們就要離開茶山了,但這里的山石、山泉、山花、山寺,給我留下深深的印象。茶山象形山石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移步變景,遠近高低各不同。茶山泉水溪流沿著長長的深山峽谷,彎彎曲曲,時急時緩,時聚時散,細水長流,綠掩溪聲。茶山山花是春天的使者,百花爭奇斗艷。
茶山地域遼闊,規模宏大,后期工程還有農牧場、山野療養區、山地特色體驗區、苗木種植培育區、體育活動休閑區、中高檔接待區、接待公寓和高檔別墅區等等。祝愿茶山日臻完善,早日聲名遠揚。
令我感嘆的茶山喲,一尊占滿整個山體的觀音菩薩,一把碩大的茶壺,佛音繚繞,綠樹成蔭……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24c4840100f8i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