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會請了著名作家劉玉堂先生,并有一堂他的小說創作課。
劉玉堂的大名是早就聽說了,來筆會之前還聽青島的一位老作家說起過:山東作家里,寫農村題材的,劉玉堂第一。但只限于聽說,關于他的作品,我是一個字也沒有讀過。
我是地道的農村人,又一向偏愛農村題材,可這“農村第一”的作品卻一字未讀,說來讓人惶恐和赧顏。但我卻不太感覺得到呢。蓋因我是個自由散漫、疏懶成性的人,很少主動閱讀學習,更不看名頭大小、別人推薦的書,尤其是書腰上有一大堆名人推薦的書,我是不會主動去買、去看的。我的讀物都是“碰”上的。像我鐘愛的三毛,是偶爾在朋友床頭讀到她的《哭泣的駱駝》之后,才四處搜羅她的作品、讀遍她的所有好書。像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在北京魯院進修時碰上的,讀完之后,就成了我最愛的枕邊書。而我喜歡的另一位寫農村題材的小說家、山東棗莊的張繼,最初是在一本雜志上讀到他的一個短篇《貸款》,讀罷意猶未盡、只嫌太短,才去書店猛買他的書并最后成了好朋友。更多的時候是去書店書攤流連,看那本順眼,就淘回家,好就讀,不好就扔。我認為,萬事皆由緣,識人與閱書也是一樣,有緣自然相遇,遇不上的,那就是無緣或緣份不到,求是沒有用的。而且,我也不喜歡求的東西,覺得還是“碰”的東西有意味、有趣味、也更值得珍愛。遞名片、握手、呵呵呵地連說“你好你好,幸會幸會!”的正規相識,哪有茫茫人海中忽然撞了你一膀子、你剛要發怒、迎上來的卻是一張讓你怒不起來卻心跳起來的如花笑靨式的“碰緣”,更讓你玩味再三、想入非非?
這不,我和劉玉堂先生的緣份不是來了嗎?且是在如此美麗的秋茶山,且是在茶山極頂這樣獨一無二的空中課堂。我坐在課堂的第一排,看著對面劉先生身后的藍天白云——心情無比大好的想。
聽劉玉堂先生的課是一種享受。
他溫溫、穩穩、文文地坐在臺上,雙手扣了,旁邊沒有稿子,連張紙片也沒有。也沒有開場白,沒有說“在這秋風送爽、陽光明媚的美好時刻”的起興句,他的第一句話是,今天的課是小說創作,但剛才在山下有個散文作家問我關于游記的創作,我想筆會后大家肯定要寫一些茶山的記游文章,我正好有一些體會和大家分享,就簡單地說幾句。果然就幾句,簡單明了,我記下了兩句:一、游記在于思,不在于游,所以,作者的修養與抱負為第一要義。二、經過眼睛與心靈過濾的風景,才是你的風景。這正是我的觀點,只是,劉先生把它們精煉了、提純了、升華了,對于喜歡游走、又喜歡記游文字的我,無疑是一種點撥和指引。茶山筆會寫意
我沖劉先生感激一笑,因為我正是山下提問的那個“散文作家”。一笑之間,感覺距離一下子拉近了。
關于小說,劉玉堂先生講了五個方面:素材積累。靈感。立意。語言。情感投入??梢哉f,這五個方面包括了小說的全部理論理念,如此大的題目,是很難在一個半小時的課堂講全講透的。但劉先生卻是一個機智的人,他沒有大鋪大展、廣征博引,而是為我們講故事,自己的故事、別人的故事、看到的故事、聽到的故事,把那些空泛枯燥的理論理念統統揉進他生動有趣的人生故事里,讓人在開心莞爾的時候,不知不覺跟著他走了。他又是個小說家,天生有套會講故事的本領,加上他的風趣幽默、妙語如珠,讓你于享受中盡受教益。
我記得,關于積累人物差異時,他講了發生在他們沂蒙山人身上的兩件趣事:
82年,我轉業回家,遇見我們村一個光棍,四十多歲了,用獨輪車去縣城推氨水,兩個氨水空壇子200來斤,裝上氨水400多斤,他累得滿頭大汗??墒撬娏宋曳浅8吲d,說:“大兄弟,很恣。” 我看他累成那個樣子很不解,問什么事那么恣,他說:“你聽說了嗎?赫魯曉夫死了。”我說,他死了你恣什么?。克f咱們的社會主義就更加有保障了。你看看,推著車,滿頭大汗,他操心的卻是“國家大事”。
我有個哥哥,老婆得了婦科病,他帶她去縣城做CT??h醫院見是腫瘤怕出問題,就建議去省醫院檢查,晚上就住在我家。晚飯期間,他突然唉了一聲,說:“張藝謀這個春節怎么過???”我很納悶,就問怎么了,他說:“鞏俐不是剛和張藝謀分居啊。”他自己的老婆病了,他卻在替張藝謀發愁。你看,這就是沂蒙老區人,這種思維方式只有沂蒙山人有。沂蒙山是一種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地方,這兩種文化捆在一起,就產生了有這樣一種思維的人群。
這些鄉村趣事讓他的沂蒙話一講,讓人忍俊不禁又發人深思。
劉先生是沂源人,一口標準的沂蒙方言,軟軟綿綿、粘粘纏纏、筋筋道道,離字正腔圓、鏗鏹有力的普通話最遠,但離平易質樸、機智風趣最近,離他寫了一輩子的沂蒙老區人最近,離作為鄉土作家的他最近。我甚至想,這樣好聽的故事,這樣有趣味有教益的課,也只有用沂蒙話講出來才有效果,換了標準普通話,恐怕就味道盡失呢!
一個半小時的課,我開了兩次小差,一次是在劉先生講關于小說語言的時候。聽著他那些讓人莞爾不絕的語言故事,我想,他的故事都這么好聽,他的書還不知有多好看呢,我回去一定把劉先生的書全買了,讀個痛快。第二次是課快講完的時候,我想,我一定要請劉先生去開發區,給我們那里的文學青年也講一課。
轉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61e7c0100uvtx.html